厉害了!八米长的实心紫檀做舵杆,难怪可以下西洋!
来源:
作者:
2017-08-08
夏日登州港,是避暑之圣地。它位于蓬莱丹崖山内侧,负山控海,形势险要。丹崖山是周围制高点,既便于船只隐藏,又能控制海面,利于防守;港内宽阔隐蔽,港外有险可峙,适宜军用舰船进出,方便、畅通。
登州港今貌
自古,登州港便是军事重地,而其商业也繁荣一时,这里经“舟船飞梭,商使交属”。早在隋唐五代时期,登州港的繁荣便达到空前规模。这一古港历经千年仍在使用,得益于历代不断地疏浚清淤,历史上最大的清淤工程是在1984年和2005年。而正是这两次清淤,让在水下沉寂六百余年的谜题浮出水面,逐渐清晰于世。
1984年4月,在登州古港清淤工程的淤泥中,发现一块大型明代木材。木材长8.2米,被加工成方木,木材分大、小头。据登州博物馆馆长、中国船史研究会副会长袁晓春介绍,该木材上的“永乐十年”“舵头破心”等刻字表明,该木材为明代永乐十年(1412年)造船选用的舵杆构件。就在同时,在登瀛桥南部西岸两米深的淤泥中,又出土了一块古代大型木材。紧接着,在同一地点附近的淤泥中,出土一大型古代木材。
也许是天意使然,时隔21年,在2005年登州古港清淤工程中,再次出土明代舵杆。
1984年古船发掘现场 刘莉 提供
这些水下考古出土的木材看似平常,但在行家看来却意义非凡。1984年登州港清淤工程后,蓬莱县文物部门将三块珍贵船材取样,送到北京的中国林科院木材所请木材鉴定专家腰希申进行鉴定。鉴定结果令人振奋,这些木材竟然是稀少的硬木,其中古舵杆用材为紫檀木,另两块木材为黄花梨木。
2005年蓬莱水城发现的古船船材和舵杆用材,是否也同为“寸檀寸金”的硬木材料呢?“带着这些疑问,我们请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的专家们来蓬莱取样。”袁晓春说,“很是巧合,这些专家回京后,腰希申先生再次参与古舵杆木材的鉴定,鉴定结果是舵杆为铁力木。”
古人为何拿紫檀木、黄花梨木、铁力木等珍贵木材来做舵杆呢?据袁晓春介绍,这些优良材质的木头可以保证海船的卓越性能,“明代远洋航行,有时一船备用两三条舵杆,就怕在风浪中舵杆折断,不能正常航行。而这些珍贵木材耐久性强,质地坚硬、沉重,木纹细密,带有油性,能保证船舶的抗风浪能力。至今日本有的造船厂还坚持在螺旋桨外层包裹一层铁力木,大大增加了船只的使用寿命。”
现存于蓬莱古船博物馆的黄花梨木材
多年从事明清家具研究的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胡德生介绍道:“故宫现存紫檀大器中,板宽很少有超过20厘米的。”明清家具研究专家王世襄也曾说:“从见到的紫檀原材料来看,直径或板宽在一尺以上的绝少。”然而,在登州古港发现的明代永乐十年长8.2米的大型紫檀木料,说明郑和下西洋航线的开通,使得海外大型紫檀木经过辗转,抵达北方登州古港,又因其历史机缘而保存至今。
目前,国内文博界成为共识的观点是“紫檀无大料”“十檀九空”,但在登州古港发现的长8.2米的紫檀木大料,历经600年的水下蛰伏,心材为实心,至今材质不裂、不翘,品相优良。据袁晓春介绍,“永乐十年”的刻文表明紫檀木大料与印度有千丝万缕的关系,使这块木头成为明初郑和下西洋的新物证。此外,舵杆选用如此珍贵木材,也意味着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有条件使用世界上最优质的木材造船,使其具有卓越的航海性能,可以在海上劈涛斩浪。
热门资讯
2020-04-10
2019-11-28
2019-11-28